故事人人会讲,巧妙各有不同。有的故事过耳即忘,而有的故事常讲常新。那个鸠摩智与慕容复的故事就被很多人讲过(金庸除外)。最早的时候,这个故事就是我上面的那种讲法,其中讲得最好的是一个叫作庇古的经济学家,以至于那种排污费在西方被称为“庇古税”。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1960年的一个夜晚。
在这个晚上,一个名叫罗纳得?哈里?科斯的英国人向芝加哥大学刚创刊的《法学和经济学评论》杂志提交了一篇论文,内容可以说就是污染的故事的另一种讲法。虽然远在1937年才二十几岁的时候,作为大学本科的学期论文,科斯就已经发表了那篇令他日后荣获诺贝尔奖的《企业的性质》,但直到此时,那篇文章还在经济学界默默无闻。这次他所投出的《联邦通讯委员会》同样被遭到置疑,但他拒绝修改,这使得《法学和经济学评论》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他的朋友阿伦?第莱特觉得需要一场辩论来说服他。于是当晚科斯留在朋友家中。这个晚上高朋满座。包括科斯在内,在场共有14名经济学家,其中3人后来成了诺贝尔奖的得主。当夜幕刚刚降临时,他们中的13个人还坚持的是那个传统故事的传统讲法。
可是当这个夜晚结束时,他们之中无人再坚持了。科斯已经说服他们,庇古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个传统故事应该改写。出门的时候,一位参与者震惊的喃喃说道:“这个晚上,我亲眼目睹了知识发展史。”多年以后,另一位参与者说,如果要再去找一位像科斯一样对经济体制有如此深刻洞察力的人,那就只有亚当?斯密了。
而这个关于怎么讲故事的故事,本身也成了法律经济学的一个有趣故事,名为“夜审科斯”。
这是一个法经济学的重要夜晚,或者说对法律和对经济学都是一个重要的夜晚。辩论起于一篇论文,结果是科斯的一篇影响更大的文章《社会成本问题》,正是这篇文章以及那篇《企业的性质》后来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没有诺贝尔法学奖。
科斯的这篇《社会成本问题》,现在看来也许只是几个小故事的串联,然而却被张五常这样一流的经济学家惊呼为“石破天惊”,佩服得五体投地。直至今日,这篇论文仍然在法学论文以及经济学论文的引用率排行榜上同时稳居首席。
天才的作用也许就是在大家都觉得无可置疑的地方发出了一个疑问,从而打开了一扇窗口。窗口之外,是另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到今天,法律的经济分析已经风靡全球。名牌大学的法学院里都开设了经济分析课程,克林顿总统要求所有政府命令都要事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波斯纳顺理成章的在他的判决书里写下了数学公式。“如今,我们全都是法律经济学家了!”一位法学教授如是说。
而改变了传统法律的思维方式的这门学科,基石之一,就是那篇关于怎么讲故事的论文。